一提及举重,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身材异于常人的运动员,平日里鲜有耳闻,只有等到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来临,才会因为那些金牌选手而多一些了解。不仅远离职业体育,本身又是举国体制内竞技体育里的冷门项目,于是举重这项运动在很多人眼中不仅遥远而陌生,同时也招来了诸多误解与非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改变,举重又岂能固步自封充耳不闻?这次里约奥运会选拔赛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举重部特意举办了一项名为超级力量举的比赛,虽然目前影响有限,至少已经迈出了主动求变接地气的第一步。
尴尬的“四年一见”
比不了足篮排等早已职业化或者半职业化的运动项目,举重一直都是在体制内循规蹈矩;也没法儿像羽毛球、乒乓球那样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举重堪称小众里的冷门;当然也没有刘翔、孙杨、宁泽涛那样的全民偶像,举重队的冠军们相比之下星光黯淡了不少。
如果不是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如果不是他们接二连三地站在领奖台的最高处,平日里又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些同样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佼佼者们呢?2012年伦敦奥运会亚军、多次获得世锦赛冠军的吴景彪自嘲说:“别看我微博上有400多万粉丝,差不多都是2012年的时候涨起来的,里面还不知道有多少‘僵尸粉’呢。”
被低估的“含金量”
在每一年的国内“体坛风云人物”评选中,中国举重队都会有人入围提名,但是每年的结果都是一样,无人当选。同样是奥运冠军,同样是刷新纪录,却因为项目本身的热门程度不同,中国“举”人们的含金量被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每一次在国内举办比赛,现场除了参赛选手的亲友团是自发到场观赛加油,剩下的观众大多数都是当地组织的。
举重比赛当真如此没有吸引力吗?去年底世锦赛在美国休斯敦举行,中国举重队的小伙子们在那里享受到了巨星一般的待遇,当地的志愿者和观众们对谌利军、田涛等人相当熟悉。现在中国男举主抓大级别的张国政说:“田涛他们当时就跟广告板一样,随时都有人过来合影,那些人是真的喜欢举重。”
不只是“夺金机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国人的奥运热情燃至顶点,然而在那以后,社会上另一种声音的音量越来越大——我们是否需要继续依靠举国体制去追求金牌榜上的前列位置?关乎于此的讨论从未停止,但是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无论是举国体制还是职业体育,一旦从事竞技体育便无法摆脱“唯金牌论”的影响。
如果仅仅是挑战自我极限,又何必同台竞技,争强好胜的本性并不是问题,让金牌蒙上阴影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此背景之下,加之举重运动目前在国内确实有些边缘,所以即便在世界赛场无数次展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仍旧不断招来一些非议,例如举重运动员只是圈养的“夺金机器”。诸如此类的评价对于举重运动和从事这项运动的人而言未免有所不公,只看到倾力争金的一面不也是“唯金牌论”的另一种体现吗?
主动求变接地气
张国政说:“其实举重以前是很大众的运动,很多人家里都有石锁、石担,这都算举重的一种。可能和社会的风气转变有关吧,到后来就越来越少了。”举重运动在民间的热度越来越低,更加反衬出专业运动员的小众与边缘。如今健美健身越来越流行,举重这项运动似乎又看到了重回主流的机会。
这次里约奥运选拔赛期间,举重部特意举办了超级力量举比赛,将举重的技术动作分解,重量降低,在参赛者当中有小学生,也有半专业的成年人。举重部部长钱光鉴说:“这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加举重运动,其实它看上去并没有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普通人稍加练习掌握要领之后也可以举起一定的重量,这对个人健身也是不无裨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男举副总教练于杰曾经带着廖辉和吕小军两位爱将应邀前往美国,在当地三个城市各选一家俱乐部对举重爱好者们进行指导。“每一站都爆满,还有很多人坐飞机赶过来,在那里我们的感觉就像神一样。他们的动作实在太差了,我们也不用多说什么,就给他们实际纠正一下。”廖辉说,“健身对于当地人而言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举重,玩的是crossfit,这个现在国内也渐渐开始有人练了。”“crossfit”是一种无氧与有氧交叉循环的训练方式,举重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还包括跑、跳、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等,可以锻炼身体的耐力、肌力、柔韧性、平衡感、爆发力和协调性等各项素质。
举重运动员们看似一个个都是只会“使蛮劲儿”的大力士,实则不然,除了举重技术精湛,他们的各项身体素质也是好到令人瞠目。身高不过1米6的吴景彪垂直起跳可达1.3米左右,身高将近1米7的廖辉则可以跳到1米4的高度,他们在日常训练中有不少方法稍加调整,都是可以直接适用于普通大众。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