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嘉兴频道3月13日讯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胡晓琳)你肯定知道奥运举重冠军石智勇,却不一定听说过冯吕栋。
今天,我要与跟你聊聊冯吕栋,因为他是一个和奥运冠军一样出色,甚至还被奥运冠军说“比我强”的海宁籍举重运动员。
冯吕栋是谁
其实,我也是“通过”石智勇认识冯吕栋的。
2016年8月10日,在里约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的比赛中,中国选手石智勇夺冠。我的同事在追踪这条新闻的时候发现,石智勇有个很好的队友,是海宁人,叫冯吕栋。
这两天,再百度一下“冯吕栋”,跳出来和冯吕栋相关、浮在最上面的信息都是借了石智勇的光。
冯吕栋和石智勇的教练、国家男子举重队执行教练邵国强也是海宁人,前几天,邵国强回海宁,我正巧见到了他。这位教练毫不吝啬地用了“抓举堪称完美”来评价冯吕栋。
我想,我得认识一下冯吕栋了,他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
海宁市少体校的一些教练告诉我,在举重界,冯吕栋和石智勇还真能算旗鼓相当。
冯吕栋是许村人,现役国家举重队正编队员,今年26岁,也就是说,比石智勇大2岁。他曾在2016年亚洲举重锦标赛上,获得过抓举第一。2015年,他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我差一点就能去奥运会了。”这是近日在与冯吕栋连线时,我听到的最忧伤的一句话。2014年,在组建团队备战里约奥运会的名单中,冯吕栋也在。而且,他为了备战奥运会过上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可惜,在训练中,他的膝盖受伤了。
这个小伙子告诉我,每个运动员最大的梦想就是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他也不例外,可是他却与机会失之交臂。
不过,在与冯吕栋通话的50分钟里,他只是淡淡地带过了这个话题,而是跟我滔滔不绝地谈着他为备战全运会(全运会也是世界举重锦标赛的选拔赛)在宁波集训的种种,充满了斗志。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冯吕栋。
石智勇眼中的冯吕栋
挂下电话,我心想,去年石智勇奥运会夺冠,我们“残忍”地向冯吕栋询问相关信息时,这个小伙会有什么样复杂的心情呢?
我灵机一动,拨通了好不容易讨来的石智勇的电话,心想让他也给冯吕栋背背书吧。
电话那头,说起冯吕栋的石智勇很来劲——
我叫他“果冻”,因为“栋”与“冻”同音,他则称呼我为“石头”。2007年,我们一起进省队至今,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他为人随和,特别勤奋,还是我们队的队长。我们亲如兄弟,也是对手,他不容小觑的实力是我自我提升的压力和动力。我偷偷告诉你哦,他的抓举项目比我强!唉,我得再练练了……
这兄弟俩的关系,邵国强看得最清,“若没有冯吕栋,不会有这样出色的石智勇;同样,若没有石智勇,也不会有这样出色的冯吕栋。”
我曾在电话里,忐忑地问冯吕栋,石智勇夺得奥运冠军时,他是什么感受?
那天的故事是这样的。里约奥运会时,石智勇还没上场,冯吕栋就早早守在电视机前了,“感觉比自己比赛还紧张,但我相信石头肯定行!”当石智勇以抓举162公斤、挺举190公斤、总成绩352公斤夺得金牌时,冯吕栋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分享在微信朋友圈,“恭喜石头”短短四个字饱含祝福。兄弟之间总会有暗语,石智勇立马回复:回来给你们整。
“我要感谢一个人”
不论是邵国强,还是石智勇,都用“完美”来评价冯吕栋的抓举。我也不可避免地问起了冯吕栋有关抓举的练习。“我得感谢一个人,是他帮我在抓举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冯吕栋说。
冯吕栋要感谢的人是他的启蒙教练周健池。冯吕栋刚满13岁时,海宁市少体校教练周健池到许村镇中心小学选苗子,一眼就相中了肩骨很宽、身材匀称的他。
对冯吕栋来说,周健池既是严师,又是慈父。“严”体现在基础训练上,试举、抓举、挺举基础动作要求规范,丝毫不能马虎;“慈”多在于日常,每次比赛表现出色就有奖励,至今他都记得教练对他的种种鼓舞。
如今,周健池已不在了,但是冯吕栋练习举重中,时时刻刻还有他教导的一些影子。
作为能举起一百多公斤的力量型选手,冯吕栋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除了对启蒙教练的感恩,他还常因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感到内疚。
“今年终于回家过了春节。”冯吕栋说,由于训练紧张,一般探亲假只有三天左右,他一直奔波在北京、宁波等地,之前更因为备战奥运会,两年没见过父母了。
今年春节,在回海宁的前一天,他激动地给家里打电话,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时,他迫不及待地在微信朋友圈发状态,告诉亲朋好友,自己回海宁了。踏上通往家的路,亲切感扑面而来,他已经很久没有如此轻松的状态了。
“一进家门,就看见我妈妈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她头上的白发多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我‘抱怨’怎么准备这么多吃的,太浪费。妈妈却说,我离家太久,都不知道我现在爱吃什么……”说到这里,电话那头静了很久,然后响起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想,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实现梦想!”
比赛成绩:
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举重第三名
2014年亚洲杯暨俱乐部举重锦标赛抓举挺举总第一
2014年全国男子举重冠军赛抓举挺举总第一
2015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抓举第一挺举第二总第二
2016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抓举第一